厦门市思明区岭兜西路610号信达光电综合楼 centennial@icloud.com

案例中心

主席的专车高级、霸气,却有一个违背常理的地方

2025-10-04

延安的黄土路上,最多的是脚步声。那时候,领导人不挑剔,也不用把身份挂在马车和马鞭上。毛泽东的专车?谁见过,他自己怕都记不清。他常说双腿比马快,马又比轿车灵便。有些人也许觉得这话不值得一提,可在广阔的陕北,想配一辆可以随叫随到的轿车难过登天。到现在还有谁想像得出最高领导步行、骑马风尘仆仆的模样?


1926年,毛泽东到广州,开始真正地参与国民政府事务。正式任命一落,配了顶头花儿:一辆破旧的软篷轿车。车子配置没什么稀奇的,更多时候,他还是习惯于步行。这期间,革命形势变幻难料,马路上风尘仆仆的身影,才显得真实。坐车?麻烦,未必比两只腿省事。


延安时代出车难得。爱国华侨陈嘉庚从海外带回两辆美国福特轿车,管车人第一个想把一辆分给毛泽东,用心再明显不过。但毛泽东的想法有点出乎意料:军事要紧,工作老同志优先。“年纪大一点的同志乘车更合适。”最后车分给了朱德和五老,他说归说,自己骑马冲锋陷阵从不掉队。


据说他三次让出专车。一次是摔马受伤,回程有人凑上来说叫辆车吧,他还是坚持挥手拒绝,拽着缰绳独自回去。另一次中央礼堂报告,胳膊伤了,好心人劝别“逞强”,他只笑出声:“摔的是胳膊,又不是腿!”转身走得风风火火。这时候毛泽东的坚韧,多半不是摆架子,而是习惯了那样的日子。可真像传言说的,他不爱坐别人的车?好像又不完全是回事情。


到1945年,延安日子终于宽裕。美援物资陆续送到,吉普车和美制卡车开进来了。每位领导分到吉普,毛泽东用上福特1944年款4缸吉普。车子技术参数能背出一箩筐:2.2升、36.8千瓦动力、3挡变速,(102km/h)正确来说有点像铲子头扎进泥路,“细胳膊细腿”,大个子的他上下来回挺折腾。他打趣说:“我太粗犷,这车小巧伶俐,十轮卡车才对我的胃口!”不过,总归是第一辆像模像样能跑的专车。有点讽刺吧?直到成了领袖,才用上吉普……


陪他走西柏坡、去北平、检阅坦克,就全靠这一辆吉普。革命大潮翻涌时,这辆小车子似乎就成了他的战友情。和人相处是这样,和车也未尝不是。


说到“吉斯115”,真正意义上的专车,这才是主角。斯大林汽车厂1945年升级生产豪车,外观接近美式风格,却有着全方位防护。1949年斯大林下令,添加了防弹装甲,现场测试险象环生:克格勃特工全副武装轮番攻击,连地雷毒气都有备无患。车身挨了枪弹也能突围,轮胎被击穿照样疾驰50公里。测试完,斯大林当场大笑,各国领导都得争一辆。毛泽东到了莫斯科,等于自动入选了“定制”名单。


吉斯115,只有28辆,档案归苏共中央严密登记。毛泽东得到新车,一看就喜欢,重达7.72吨的钢铁堡垒,大范围镀铬饰条,气场全开。领导人座驾既是威慑又有象征,防弹性能超当时的德国同类产品。据苏方说,只有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元首或者个别外国友人才有资格配备。


国内没几个人知道,那辆车没装空调、没有后视镜。要是用今天标准来看,根本无法想象。热了靠冰水降温,安全靠司机多留神。这种设定现在想想其实很滑稽,但在那个年代,真没人提出来抱怨。或许人本来就会习惯环境?或许有人觉得什么功能都重要?


吉斯115进了北京,变成全国上下瞩目的“神车”。一帮老同志抢着挤。每逢舞会、文艺散场,毛泽东温情邀客:“上我的车,我请你们。”周恩来、贺龙、陈毅、老少混杂一车,大家乐呵呵地忙着“挤沙发”。赫鲁晓夫访问北京,也要尝一回这种挤车的乐趣。


毛泽东爱热闹,他身边人说顺了心。从那以后,车厢里总是坐满朋友,警卫、秘书也拉来“凑数”。可谁都没有想到,时光一晃,老朋友走得越来越多,新人又恭敬偏远,车厢里倒显得越发空落。他有时自嘲,让司机每出车前在后座放几本线装书,路上翻几页古籍借此消磨。


吉斯115后来辗转入藏,被军事博物馆收藏。说到底,时代变了。到了五十年代末,新红旗和东风系列小轿车开始研发,就是参考了许多外国产品。红旗CA722流线型车身、真丝锦缎座椅、光亮大漆仪表盘,气派十足。可少了防弹装甲,安全依然让中央警卫局揪心。审美、实用、特权,哪方面重要?那会儿居然还真的有点乱。


1958年一汽首创东风71型轿车送到毛泽东试乘。与吉斯115对比,新车同样流线外观,顶饰一条银龙。这次毛泽东倒没说要“挤”,他淡淡道:“这车宽敞,有人爱用吧。”想来,空旷的后座多少有些象征。实则,吉斯115退役后“余热”还在,是国内研制汽车的蓝本之一。


主席的专车高级、霸气,却有一个违背常理的地方

红旗防弹轿车此时跟进,中央特批加装防护,为新中国领导人量身定制。材料、技术、饰件,一个个拉出来比,民族特色和华丽工艺都往车上叠。只可惜,这些车的稳定性始终让人不放心。很多时候,国外进口的奔驰也混进车队,真正国产的车,还不能绝对信得过。你说,领导人是不是也会头疼?


吉斯115扮演的角色,已经不只是工具那么简单。外交场合,用车讲究气场;内部场合,讲究安全感。可反过来,毛泽东本人骑马、徒步、让人挤车时,与冷冰冰的高级轿车又有天壤之别。伟大的历史人物,偏偏会被一辆车的细节折腾得苦中带乐。谁能想到,这种粗疏与讲究居然并存。


1971年9月,毛泽东南巡归来,吉斯115将他接回万寿路住所。这辆车直到他生命尽头都没有真正离开过。它的命运短暂又漫长,在展览馆里被人摩挲,甚至还有香港特首想用奔驰来换,东湖宾馆却死活不肯点头。后来宾馆经营不善,这车才几经周折收回。


外来的车,从外国送来,终究落脚于北京,成为中国工业的某种标志。但回头一算,毛泽东坐吉斯115的意义,至少不是为了气派或安全。他只是觉得人多热闹,车上有人气,哪管是不是豪华、是不是空调、是不是缺了点什么。也有人说领导人不用进口车,可真到了那个节点,还是会拿德国轿车来补位。说到底,现实怎么变,总归哪里都少不了些妥协和将就。


国产轿车像“红旗”,被赋予时代的梦。凑巧的是,吉斯115早就成为不少工程师的参考样板。它的防弹装甲刺激了国内技术攻关,也推动了红旗CA72等更新换代产品诞生。但你说国产车后来为什么还不稳定呢?或许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吧,谁也不好说清。


其实毛泽东坐的每一辆车,都是他时代的影子。艰苦岁月中,他让车;热闹日子里,他邀人挤。别人不懂其中妙处,总觉得伟人总要豪车配衬,不明白人间烟火哪能靠装甲和缎带组成。就连最荣耀的专车,最后都归于展览和“传说”,历史斑驳得很。车轮下过去的尘土,谁捧得住又数得清?


所有轿车都有尽头,唯记得那段被拉长、被赋义的路。